活动·回顾 | 为什么要书写上海的马路 世界观天下

2023-05-04 13:04:21| 来源: 百度新闻|

“在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冲突中,上海马路写作是一种对地方性的召唤;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中,上海马路写作是一种乡愁记忆和集体追逝;在不确定的社会转型中,上海马路写作是一种精神锚定和文化回归;在走向未来的城市梦中,上海马路写作是一种历史想象和空间建构。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马路街道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中心。对每一条马路的历史复盘,拼接起了整个城市的文化;一条条马路累积起来的分量,就是上海的重量。”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上海远东出版社、长三角读书会联合发起的“上海文化与马路书写研讨会”在静安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展示中心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马路书写丛书”主编徐锦江说。


(资料图片)

读者视野所及,叙述城市历史的传记不少,如《伦敦传》《巴黎传》《柏林传》等,但书写城市马路的非虚构作品不多。“上海马路书写丛书”系列具有一定突破性,有望成为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发掘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价值。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李天纲提出,马路写作很有意思,大马路写城市,小马路写社区。在历史和生活面前,无所谓“识其大,识其小”。

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张国伟认为,“马路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的空间表达。“过去人们写史,较注重时间叙事,而忽略空间表达。马路写作,不能仅仅满足于马路变迁、路线沿革的介绍,而更应发掘走过这条马路的人、发生在这条马路上的事。都说建筑是可阅读的,实际上,马路又何尝不是可阅读的呢?当然,马路可阅读,更重要的,就是写好马路故事。”

“城市开发过程中,需要平衡历史街区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做到在保护中更新,这也是马路书写的使命召唤。”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志愿者吴斐提出,马路见证了近代上海的风云变幻,用文字、图片追忆曾经集聚马路上的人物、故事和记忆,可以在还原历史的同时演绎城市的变迁。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表示,马路写作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一方面指称了近年来上海以特定道路为叙述展开线索的都市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城市文化研究群体展示了研究旨趣和视野。将“马路”作为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不仅呈现城市文化的特有肌理,而且也通过特定空间枢纽的“马路”,整合起对诸多社会元素及社会能量的“深描”,并由此组织起对其中社会运作过程的叙述。

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说,2009年的落叶季,她搬进武康路的一条弄堂,由此见证了这条安静低调的马路慢慢变成网红打卡地。这背后的故事说来话长,她将在自己要写的武康路里细细评述。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说,做上海马路研究,除了对家乡上海的地方情结外,还要以人文学者的视角,加入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研究,重新挖掘之前被忽略的文化记忆。以虹口北外滩为例,这里不仅有历史遗迹与保护建筑,而且还有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摧残后留下的痕迹。

“一条马路有一条马路的面孔和个性。有关上海地域、建筑、语言、人物等写作出版的图书不少,但精确定义到‘马路书写’的不多,系统的丛书还没有。作为参与创作的一员,要力争写出整体上既有上海精神、时代气息、马路特色的文本,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作家孔明珠说。

《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表示,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也是地方的上海。“马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行走的风景,当我们采取中心与边缘、全球与地方等多元视角来重新打量城市的马路以及其所勾连的街区时,实际上是从石库门爬山虎的荫翳中打开一扇被我们忽略了的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马路是城市的经脉,也是城市的灵魂。风情万种的上海马路是解读这座城市的密码,走进马路深处仿佛走进了上海的秘密通道。”作家朱惜珍说。

“如果说弄堂和民居皆有各自风格,路才是体现风格的基本单元。一座城的城市文化、市井风尚、性格做派、人文境界,在不同的马路上有不同的表现。”作家马尚龙说,上海是全国马路最多的城市之一,马路也就成了看上海和了解上海的一条“捷径”。

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曹建介绍,“上海马路书写丛书”将在已推出《南昌路上》的基础上,陆续推出《复兴路上》《南京路上》《淮海路上》等20种关于上海马路的图书,记录历史和时代图景,彰显上海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活力。

资料: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编辑:马泽泓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

关键词

  1. 最近更新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