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平台 高校科研人员跨省创业“双城记”

2023-03-30 07:04: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南京工业大学80后教授崔朝亮当下的生活可以用“双城记”来形容——往往一天的上半场属于安徽滁州,下半场属于江苏南京。

“上完课后,从学校开车过来,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基地,处理完事务,下午还能返回学校开会。”崔朝亮觉得,在滁州高教科创城(以下简称“科创城”),很多科研人员都适应了这种“跨省”的工作状态。

现在,走在科创城园区里,随处可见“南工路”“浦园路”等带有南京印记的路牌,以及企业往返南京、滁州两地的班车,“同城化”氛围扑面而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安徽东向发展“东大门”,滁州市加快建设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在项目招引上,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宁滁两地共同招引,相互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


(资料图片)

科创城位于滁州市南谯区,东距南京江北新区18公里,连接南京、合肥两大科教城。近年来引入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南京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中科院长光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高教资源,定位“高教+科创+产业”的模式,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创新创业载体达200万平方米。

引入核心技术 串起“人才项链”

崔朝亮的研究方向是水处理超滤膜。他记得读研究生时,为了进口水处理用的膜组件,往往需要提前一年多向国外企业预付全额定金,那种“受制于人”的感觉让他立志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他所在的团队开发出高抗污染PVDF超滤膜,攻克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制浆造纸废水的零排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石化、钢铁、冶金等行业废水处理领域,团队也实现了关键膜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崔朝亮认为,对一个从事水处理膜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用技术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2020年,崔朝亮的团队和科创城实现了“双向奔赴”,他有了另一个身份——滁州久盈膜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这是一家从事超滤膜研发、设计、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其生产的久盈膜打破了进口超滤膜在我国高端市场的垄断。

“这里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刚落户时,一位管理人员刚吊完水,就带着我去办理环评手续。我们需要扩产但场地局促时,他们积极帮着协调新的场地。”崔朝亮说,这些无微不至的服务让科研人员可以沉下心来搞创新。

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学术支持,加上滁州当地提供的硬件支持和优惠政策,久盈膜项目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孵化,再到量产的链条,也因此在滁州当地形成了一条日趋完善的“人才链”。

目前滁州久盈膜项目研发团队共有21人,其中包括12名博士,含外籍专家两名、海外归国人员6名。团队中不少硕士就是崔朝亮的学生,他们毕业后直接留在了滁州的基地。

据了解,近年来,科创城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4个,各领域高层次人才137名、行业急需紧缺人才30余名,落户并孵化科技企业300多家;逐步建成集科技研发、战新产业、高教研学、城市服务等于一体的四大功能板块。

引入龙头“链长” 实现全产业链“起飞”

招启军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也是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去年年底,他领衔的南航先进直升机研发制造项目落户科创城。

这些天来,最让他感到振奋的是,新一代旋翼飞行器即将在滁州实现首次试飞。团队着力研发的倾转旋翼机是一种介于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之间的新概念旋翼飞行器,具备垂直起降、高速巡航、大载重、远航程的能力,适应于巡检和救援。

这支由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院士、总师顾问参与的顶尖产学研队伍,为何会选择在滁州设立基地?招启军说,从客观条件看,相比长三角其他城市,滁州有着良好的空域条件。

“我们的飞行器零部件需要有厂房进行总装,之后需要试验,试飞还需要跑道……”招启军说,滁州市提供了充裕的场地硬件和优惠的政策支持,满足项目落地的现实要求,“让人感动的是,这里没有立马提出税收的要求,而是给予宽裕的孵化期”。

在他看来,地方政府显然有着“长远的目光”,现在各地都在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南航先进直升机项目的落户如同引进了一个“链长”,可以吸引和孵化一批航空领域企业,逐步建设一个直升机产业生态基地,带动周边产业形成一个航空的全产业链。

目前科创城内已布局无人机产业园,同时还建有以航空服务、民航运输为特色专业的中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些都将成为航空全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扩大磁场效应 引导人才“回流”

在安徽恒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8台用于建筑领域的工程机器人“整装待发”,它们即将通过青岛港发往俄罗斯。

“机器人能否代替人类完成高危环境作业?”这是该公司创始人徐必勇一直苦苦求索的问题,为此他辗转于马鞍山、南京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也研发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工程机器人产品。

不过真正要实现量产,就必须具备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为此,他在2018年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滁州创业,科创城提供了5000平方米的车间以及各项配套政策。

这家公司围绕高温、高粉尘、高辐射、有毒、有害等高危环境及特殊工况下施工作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研发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及装备,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徐必勇现在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员,他不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源引入科创城,也将当年创业的小伙伴召唤回来。90后王维东正是其中一员,同样也是滁州籍。作为公司的高管,他在从事招聘工作时发现,人才“回流”已成普遍现象,很多滁州籍的管理、技术人员从长三角其他城市回来了。

“园区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多,业态越来越丰富,形成了‘人才池’,年轻人回来之后大有可为,人才流动也有空间。”王维东说,科创城提供了人才公寓和购房补贴,为年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据了解,近期,滁州市南谯区正在实施“青年人才兴谯”计划,摸排梳理南谯籍优秀在校大学生情况,主动加强对接联系;并向全区约2500名高中毕业生发出“逐梦滁州 菁英学子”一封信,宣传推介人才政策,诚邀他们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

上一篇:
  1. 最近更新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