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前, 人们对于西辽河地区的 历史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 (资料图) 至20世纪后50年,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 西辽河地区近万年以来 深埋地下的历史文化终于重见天日。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大体上划为早期的渔猎农耕文化和后起的游牧文化这样两个发展阶段。 本区后起的游牧文化,大体上包括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和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经历了整个铁器时代。在此间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西辽河地区经历了战国以来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全程。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通辽市奈曼旗土城子乡土城子城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一处燕国城址。奈曼旗善宝营子古城,最初建于战国时代的燕国,秦和西汉仍继续沿用。 西汉—北魏 西汉初期,东胡遗部——乌桓族与鲜卑族同时兴起于北方草原,乌桓基本与汉族融合。鲜卑人在四世纪至五世纪的魏晋时期,先后在北方草原和黄河流域建立了封建政权,以北魏王朝最为兴盛。活跃在科尔沁草原上的是慕容鲜卑和宇文鲜卑。通辽地区科左中旗和开鲁县出土了多件鲜卑金饰牌,这些鲜卑金饰牌的出土发现不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实物见证,而且也反映了鲜卑民族迁徙链中的历史足迹。 辽 朝 契丹人早期活动的地域,主要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西辽河流域。北魏以后,契丹人在通辽地区逐渐发展强大,崛起于中国北方。公元916年,契丹贵族联合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辽政权。通辽地区,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之地、契丹人的政治中心。考古发现通辽地区的扎鲁特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科尔沁区均有辽代的古城。在通辽全境,还发现大量的辽代墓群。说明通辽地区在辽代是人烟稠密、农牧林兴旺、手工业发达的繁华地区。 金 朝 女真族是满族的祖先,十二世纪初攻灭辽和北宋,建立了与南宋对峙的金王朝。通辽地区不是女真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但在金代也归上京路临潢府及东北路招讨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辖。 元 朝 蒙古族起源于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一带,十二世纪末统一蒙古高原,十三世纪逐渐强盛,建立了横跨欧亚草原的蒙古帝国。后攻灭西夏、金、宋,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王朝。科左中旗腰伯吐古城出土的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古钱,库伦旗后柜元代墓葬的发现,有力地表明了通辽地区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 明 朝 元、明王朝的兴替,以元朝北遁大漠为其结局,北方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一般称其为“北元”。当时包括通辽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尽归“北元”统治。明嘉靖年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尼布楚草原上的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后裔及其所属部——科尔沁蒙古族,东迁至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驻牧,从此这一带被称之为科尔沁草原。 原标题:《揭秘西辽河文化“家底”,让文脉通古今!(二)》 |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