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看点】专访景顺赵耀庭:中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反弹,亚太地区在全球表现最好

2023-05-18 17:52:3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 北京报道

“随着复苏的持续,亚太地区仍是我们最看好的经济区域。当美国和欧盟还在以前所未有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抗高通胀时,亚太地区在中国防疫政策调整的助力下,已开始从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走向复苏阶段。”近日,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David Chao)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书面专访时这样说。

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际,中国经济的快速反弹正在推动亚太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最新预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从去年的3.8%上升至4.6%,预计本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70%左右。


(资料图)

谈及亚洲的经济前景,赵耀庭表示,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证实,防疫政策的及时调整推动经济初步实现强劲反弹,GDP增长达4.5%,超出4.0%的预期。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反弹。此外,日本和泰国的经济表现也可圈可点。

对本地区来说,外部需求的减弱是主要挑战。赵耀庭认为,美国和欧洲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都有所减小,但它们潜在的衰退很可能是小幅和短暂的。对本地区来说,东北亚经济体(如韩国)由于其GDP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高度敏感而正陷入或徘徊在衰退边缘,但预计东南亚地区不会发生衰退,主要是因为东南亚经济体远比过去坚韧。

此外,亚洲通胀前景如何?各国是否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欧美银行业危机对亚洲有何影响?哪些国家正面临债务飙升的高风险?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对中国有何影响?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帮助?针对这些问题,赵耀庭也在采访中一一作出解答。

亚太地区仍是最看好的经济区域

《21世纪》: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亚太地区今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70%。你对亚洲经济的最新预测是什么?能否也分享一下对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的预测?为什么亚洲可以在全球低迷的经济中脱颖而出?

赵耀庭:最近几周,许多经济数据和政策调整陆续公布,市场参与者现在对我们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尽管世界各地面临各种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但全球经济仍具有相当的韧性。

据估计,第一季度,全球GDP按季增长很可能由前一季度的-0.4%升至1.5%左右。连续的加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产出按季增长约7.0%),而美国的GDP按季增长降至0.3%(年化增长约为1.1%),欧元区则出现滞胀。

随着复苏的持续,亚太地区仍是我们最看好的经济区域。因此,当美国和欧盟还在以前所未有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抗高通胀时,亚太地区在中国防疫政策调整的助力下,已开始从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走向复苏阶段。

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反弹。对于亚洲其他地区,我认为日本和泰国可圈可点,鉴于即将公布的第一季度GDP数据显示两地经济活动加速。  

美国方面,我认为消费者信心下滑主要是由于美国陷入债务上限僵局。不过,低迷的情绪并未持续太久;随后便迅速反弹至陷入债务上限僵局前的水平。美国的通胀依然棘手。在下一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召开前,美联储仍将高度依赖数据,核心通胀的上升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有所出入。

欧洲方面,我认为最大的惊喜是,欧洲在对抗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高通胀,迄今为止没有陷入经济衰退。整个欧元区的经济活动数据较预期更为坚韧。在此背景下,欧洲央行总体保持鹰派立场,且加息周期的持续时间可能较美联储更长。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整体通胀已较此前能源价格引发的超高水平大幅下降,最终应会推动核心通胀下行。

日本消费者支出回升,抵消了出口放缓带来的部分疲软。预计4月份核心CPI环比和同比都将小幅上升,从而推动日本央行逐步放松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近期的工资增长为消费者和企业注入信心,入境游客数量增加也为旅游相关行业带来强劲支撑。

英国方面,市场消化了在本周期(夏季结束前)再加息两次的预期,但最新公布的GDP数据不及预期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英国央行明确表示,由于经济前景大幅改善,央行预测不会出现负增长,因此将继续对抗通胀。随着能源价格的下降,通胀预计将有所放缓,但服务业的上行压力仍是主要担忧。

亚太地区更倾向于扩张性货币政策

《21世纪》:目前,全球通胀正在放缓,但仍居高不下。你能否详细谈谈亚洲的通胀情况?亚洲总体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亚洲国家是否将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赵耀庭:由于大多数亚洲政府并未在疫情期间为家庭提供大规模财政支持,因此区内通胀预期远比其他地区可控,亚太地区大多数央行也因此能够按下加息暂停键。     

由于国内需求相对持续放缓,服务业稳步反弹和食品价格疲弱,中国的CPI通胀实际上出现意外下行。我认为,中国防疫政策调整将推动商品的“反通货膨胀(disinflation)”和服务业的通胀上升。因此,2023年通胀按年增长可能保持在2%左右的温和水平。这给予中国人民银行更大的调整空间,以便在经济反弹放缓的情况下有空间和余地出台一些货币刺激政策。

大部分亚太地区的央行已暂停加息,美国经济呈现放缓,预期在今年年底前,区内可能会更倾向于扩张性货币政策而非进一步加息。

美欧银行业压力对亚洲影响不大

《21世纪》:美欧银行业压力给本已复杂的经济格局注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欧美银行业压力对亚洲市场有何影响?

赵耀庭:尽管在银行业危机发生初期,可能有一些资金涌向安全资产,但对亚洲的影响不大。自3月10日(美国首现银行破产之日)以来,亚洲银行股并未受到外溢效应影响。事实上,新加坡银行股指数自那时起实际上甚至一直在上涨。这是因为亚洲银行遵守巴塞尔协议III(与资产规模在2500亿美元以下的美国的银行不同),而且它们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因此投资者对损失一目了然。此外,亚洲的存款基础也更加多元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是专门针对高端科技公司或高净值客户的。亚洲银行的储户基础要多样化得多,与美国大型银行类似。

大多数亚洲货币的表现都好过美元

《21世纪》:可能与其他地区一样,从大流行前到现在,亚洲的整体债务已经大幅上升。 随着利率的上升,你是否担心本地区公共债务水平的飙升?哪些国家处于债务困境或面临债务困境的高风险?

赵耀庭:高债务水平的确令人担忧,但我对亚洲的形势并不太担心。只有新加坡和菲律宾这两个市场的利率上升400个基点。而其他亚洲市场的利率升幅平均约为100-200基点,我认为依然可控。我不认为有任何国家面临债务压力风险。我认为,从国家层面估算债务风险的最好方式是观察本地货币相对美元的表现。自今年年初以来,大多数亚洲货币的表现都好过美元。

美欧潜在的衰退可能是小幅和短暂的

《21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预计今年将陷入衰退,外部需求的减弱将如何影响亚太地区的短期前景?亚洲哪些部门或国家受到的伤害最大?

赵耀庭:我认为,关键在于应对美国和欧洲的潜在经济衰退。尽管这两地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都有所减小,但我仍然认为,这些地区潜在的衰退很可能是小幅和短暂的。不会像新冠疫情期间那般急剧下降,持续时间也不会像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那般长。

尽管东北亚经济体(如韩国)由于其GDP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高度敏感而正陷入或徘徊在衰退边缘,但预计东南亚地区不会发生衰退,主要是因为东南亚经济体远比过去坚韧。仅从家庭储蓄缓冲水平可见一斑,其相当强劲,应能在中短期内维持国内需求。在东南亚地区,即使是对美国GDP最为敏感的新加坡(与韩国相似),预计其经济也不会跌入负增长区间。

中国一季度数据证实经济强劲反弹

《21世纪》: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你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活力?哪些行业好于预期? 哪些行业面临压力?中国的反弹如何影响本地区?

赵耀庭: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证实,防疫政策的及时调整推动经济初步实现强劲反弹,GDP增长达4.5%,超出4.0%的预期。消费如期成为亮点,先期被压抑的服务业销售额表现尤为强劲。考虑到政府计划于今年将经济增长的“接力棒”从生产转交给消费,我们将密切留意消费侧的情况。其他数据则好坏参半。在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期间的订单积压加上第一季度全球需求强劲的双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业生产有所增长。投资表现参差。第一季度,国有部门投资增长10%,而民间投资仅增长0.6%。

4月份发布的最新数据不及预期,反弹势头有所走弱,政策制定者或将考虑进一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以积极的眼光来看,近期相对疲软的数据可能意味着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我们预期,存款准备金率近期或有机会有所下调,但贷款利率不太可能看到进一步下调。  

从区域角度来看,我们仍然认为,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将继续带动出境跨境旅游,从而利好亚太地区国家。

美国出口管制短期对华影响微乎其微

《21世纪》:近期,美国不断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日本、荷兰也纷纷效仿。这些贸易限制措施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前景?你认为这些事情将如何演变?

赵耀庭: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对中国敏感技术的出口管制,这些措施很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经济影响。出口管制主要针对尖端半导体芯片以及生产这些芯片所需的关键设备、软件和服务。

短期内,这对中国商品生产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汽车和大多数电器使用更成熟的老一代芯片。计算机和其他通信设备并不一定需要最尖端前沿的芯片,尽管它们的速度受到芯片先进程度的影响。制造具有更高计算需求的专用设备可能相对会遇到一些压力。

假设出口管制在日后得到维持和更新,那么长期前景将取决于中国芯片制造商及其在制造高尖端芯片方面的进展。尽管如此,鉴于科技发展是一项政策重点,预计相关行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一直着力优先发展和推进尖端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是重点。

人民币国际化前路可期

《21世纪》:美元自二战以来一直是世界储备货币,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在,俄罗斯、伊朗、巴西、阿根廷和孟加拉国在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方面正在取得进展。你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人民币被更广泛使用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赵耀庭:鉴于俄罗斯央行遭受西方制裁的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重新审视其对美元作为默认外汇储备货币的依赖。在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人民币自然而然会成为受益者,我们应密切关注未来几年外汇构成(foreign exchange mix)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及其贸易合作伙伴将需要确保全球对人民币的需求保持强劲,并得到庞大、多元化的经济和国际认可的金融体系的支持。

迄今为止,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初显,全球各国央行储备已出现些许转变迹象。据景顺在2021年发布的研究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配置比重为2.3%,2019年第四季度则为1.9%,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降至59%,为25年来的最低点。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于2015年启动,用于人民币计价的跨境交易,并由此开始更广泛地推动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由于CIPS只提供结算和清算服务,而不是Swift的信息服务,因此CIPS不是Swift的直接替代方案,但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会直接促进俄罗斯实体使用人民币和CIPS。不过,在短期内,考虑到物流成本和谈判等多项因素,许多国家/交易对手方尚未表明其有显著意愿大规模采用CIPS或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凭借强有力的结构性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前路可期。

关键词

  1. 最近更新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