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焦点:科创金融圆桌对话:资本寒冬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23-04-26 17:52:4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陈梦璇 南沙报道


【资料图】

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近年来国外创新药大批涌入,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中国的医药创新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挑战。

比如,自去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的冲击,融资出现困难,金融如何为生物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此外,生物医药企业本身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何破解?

4月25日,广州(南沙)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沙召开。其中在主题为“回归创新本源:生物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圆桌论坛上,来自生物医药行业的多位企业家、专家进行圆桌对话,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的主持下,瑞泰生物总经理林永亮、恒诺康医药董事长张健存、中科健齿副总监党晓兵、天科雅生物CTO雷佑甯、云舟生物副总经理黄锐进行了观点分享。

资本寒冬下回归创新本源

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长期以来都是难题,过去两年更是遭遇了资本寒冬。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多集中在早期研发阶段,拿不出厂房或土地做抵押,也没有销售收入;虽有技术和专利,但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投资人对技术的判断难度颇高。

数据显示,2022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额为393亿元,同比下降36%。二级市场上,港股和A股医药IPO的总募资规模也从2021年的789亿港元和893亿元骤减至2022年的93亿港元和783亿元。港股市场缩水尤其明显。

林永亮表示,“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美元资本抽空了,而且也有金融界的股东跟我讲,医药企业可能要过冬。不过从今年情况来看,虽然美元资本减少,但是人民币资本特别是政府资金,反而是比较充足的,所以我们公司最近A+轮融资做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

对于医药行业的未来,林永亮表示谨慎乐观,“我们研究的是眼科植入性的高端器械,去年的情况特别难过。疫情三年期间我们这种改进型治疗是被压制的。疫情过去后,在今年前三个月,就达到我们去年半年的营收水平。我相信对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在市场经营上已经出现明显回暖,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周期的调整不可避免,但我是相对谨慎乐观的,相信两三年后会调整完成。”

黄锐表示,“去年我们见了近百个投资机构,感觉到所谓‘资本寒冬’,其实是资本在生物医药行业过热之后,一种回归理性的表现。在2020和2021年,有一些美元基金和PE基金,投资偏好从企业发展后期逐步延伸至发展前期,所以一些腰部企业也能拿到投资。而现在这种理性回归,则会对想要进行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造成竞争非常强的格局。”

黄锐认为,若没有大的国家政策调整,这一轮资本遇冷有可能会持续3至5年,目前国内头部投资机构以及美元机构,在医药生物领域都是谨慎投资,整个行业回归理性的同时也是回归到真正专业化,比如能够真正能做到靶点创新、工艺创新的企业,包括细胞基因治疗、mRNA等热门赛道,眼科和口腔等细分领域,也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

“目前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生物医药企业确实进入了资本寒冬。”张健存表示,但任何行业都是有周期性的,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说,有的时候要有前瞻性,看得更远一点,在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反而是比较好的进入的时机。此外,企业根据行业情况也应该做一些调整,比如做创新药的风险比较大,有些研发该缓一下,该放一下,根据企业财务情况做调整。

他认为,新冠疫情可能对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一个机遇,就是mRNA赛道,mRNA因为新冠疫苗的巨大成功,使全世界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未来mRNA的应用不仅仅是作为传染病的疫苗,在细胞治疗、蛋白替代、基因编辑等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好的早期成果。

推动创新走差异化道路

除了融资难问题以外,国内医药企业更多面临一个差异化创新问题。当前的许多创新大多是“跟随式”创新,“me too”产品居多,比如创新药主要集中于热门靶点,同质化严重,有些“创新”并不创造真正的临床价值,而进行差异化布局的原始性创新还比较少。

与会嘉宾认为,政府政策倾斜以及内部优势提炼,或许可以为生物医药的差异化创新带来机会。

张健存表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许多真正的创新源于中小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国内政府部门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黄锐观察到,政府在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过度集中到生产型企业而忽略了产值相对较低的创新型企业的问题。

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多关注创新型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招商服务团队,用政策吸引新型生物科技企业到特定区域落地,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

“创新需要钱。要推动创新,就要降低试错的成本,包括时间和资金。”林永亮提到,从行业角度来看,讨论降低创新成本需要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建立融通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到市场推广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链条,在提高转化效率的同时快速兑现各个环节的利益,让主导创新的科学家和成果转化团队从硬件投入里抽身、专注推动项目,保持高位的创新热情。

在这方面目前已有相关制度。雷佑甯提到了在细胞治疗领域推进的“双轨制”:“通过先开展一个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在初步确认安全性的基础上验证产品的效能,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这样大大降低了我们试错的成本。”

除了行业推动、政策引导,在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过程中,身居其中的企业如何“修炼”自身“内功”,破解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成功率低的难题?

除了不断打磨产品技术外,林永亮认为,一个成熟和专业的团队也是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此外,雷佑甯则提出,要问“对”的问题,解决“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自认为”的“问题”,也就是黄锐所强调的科研“痛点”。

黄锐表示,企业必须看清楚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到底是在研发生产还是市场推广上,基于此安排企业的整体运营策略,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布局新的增长空间,同时重视并加强跨学科的技术结合,例如将AI制药、微流控的技术引入到生物科技的领域里面等等。

“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张健存看来,生物医药企业想“活下来”,要时刻留意市场的风向标,即根据市场导向预先准备好多手牌规避风险,基于对团队,技术和产品的充分理解,在追求差异化的同时追随市场所关注的技术和产品。

“确保产品质量也是企业存活的关键一环。”党晓兵补充,他以牙齿种植为例,过往在广州三甲医院如果用欧美一线品牌的种植体,价格可能到2万元左右,而国产种植体不到1万元。但随着集采落地,价格差异已经缩小。对于国产品牌而言,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新的挑战。

朱克力总结表示,“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来说,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并且是从创新走向创新。只要我们的创新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获得社会的认可,企业就有成功突围的可能。但创新离不开背后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链支撑,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创新政策和行业各方合力助推。”

关键词

  1. 最近更新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