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洪村村里的一个个山头,是被一片片绿茸茸的雷竹林妆点起来的。这段时间,罗德法每天早上5点都会准时到竹林,带着其他村民一起给竹林除草。作为临安区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对村中雷竹林的发展倾注了诸多心血。 “成立合作社后,我们流转了150亩荒芜雷竹林,将它们改造成为标准化雷竹基地,又通过示范带动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技术化推广,雷竹品质和产量都显著提高。”罗德法和村民们还有个很迫切的愿望:“要是能改造出一款轻便、耐用,价格又比较便宜的砻糠吸放机,那么我们每年铺砻糠、清理砻糠的工作就会省心很多。” 这个愿望,近日被临安区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带到了杭州市丘陵山区及经济作物农机化发展研讨会上。 近年来,我市积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装备,今年又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使越来越多的农田、农村呈现现代化、智慧化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图景。但是,需要突破的问题还有不少,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讨会上,临安区、余杭区、桐庐县、萧山区等纷纷介绍了当地农机高质量发展情况及先进农业机械推广运用中的难点和瓶颈。比如,余杭区提出,目前茶园的机械化改造用的是进口机器,价格较高、不好推广;桐庐县的果农们反映,疏花疏果套袋的劳动力成本太高,是否有更好的自动修剪机、自动套袋机替代……针对这些疑难,省、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农机专家,各高校、科研单位农机专家一一进行了针对性解答。 讨论中,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融合等成为高频词汇。 省农业科学院装备研究所副主任索利利认为,眼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条件不够。杭州的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单体大棚,机器在里面掉不了头、无法施展,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对一大批单体大棚进行改造。 “要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对流转后的土地进行连片化发展,从而助力提升农田机械化水平。”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俞高红说。同时他还提到,国外农艺和国内农艺有很大区别,从国外引进的农机在国内使用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本土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机的国产化和本土化。 浙江大学副教授郑文钟则表示,要把所有的问题清单化,然后逐个解决突破,要找准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规模主体,走好农业机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本次会议收到的问题和专家建议,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认真梳理、研究,尽快破解。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抓好“双强”重点项目建设,如加快推进11个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3个。同时,继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广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深化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等。 (记者 葛玲燕) |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