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放不下手机,请跟他一起看这5幅漫画当今的孩子,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伤害。 保护孩子远离悲剧的第一道闸门,永远是父母。 作者 | 可乐妈 【资料图】 前两天,我在后台看到了这样一则求助: “虎妈,我真的要疯了。 自从放暑假以来,我儿子几乎每天都在刷手机。 一开始,我想着孩子平时上学压力大,放假了玩会儿放松下也没什么。 可一个月过去了,他就像上瘾了似的,一刻不停地玩。 甚至有段时间,我凌晨醒来看见孩子屋里发出亮光,推门一看,居然还是在刷视频。 昨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把夺过他的手机,说要没收。 万万没想到,这孩子竟然转身就爬上阳台的窗口,威胁我不还他手机就跳楼……” 说实话,每逢寒暑假,类似的咨询我时不时就能看见。 看完英国插画师John Holcroft的一组图,或许你就会更清楚地明白,手机正在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重重危机。 短视频让孩子的大脑严重受损 家庭教育纪实类节目《放学后》中,有这样一幕: 一个叫悠悠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短视频。 最开始,悠悠还能有所节制地玩。 但渐渐地,她却沉溺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为了刷手机,她在沙发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连厕所都顾不上去。 而一旦离开了电子产品,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看起来无精打采,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镜头下的悠悠,正是无数沉迷于垃圾快乐的孩子的真实写照: 翻开书不到10分钟,就心痒难耐想玩手机,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遇到不会做的题,想到的竟是先刷一会儿视频,结果不知不觉就看到半夜,作业本上还是空空如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 每天看电子屏幕超过2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获得的得分较低。 而每天使用电子屏幕超过7个小时的儿童,他们的大脑皮层出现了显著的变薄的现象。 这也就意味着: 常玩手机的孩子大脑会变得迟钝,甚至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屏永远也看不完的短视频,的确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无尽的快乐。 但同时,它们就像一款廉价的毒药,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一点点沉沦、堕落。 电子游戏正在杀死孩子的行动力 美国西点军校的22条校规中,有一条是“立即行动”。 然而,电子游戏的出现,却以势不可挡之势杀死了很多孩子的行动力。 日本电视台曾采访过一位名叫滝沢拳一的游戏成瘾者,他在上高一时迷上了游戏。 到了后来,甚至发展为一天玩2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 天凉了,他想要关窗,却因为正在跟网友对战,迟迟无法从电脑前起身; 家里乱成一团,他想要收拾,可想到下一局游戏马上要开始了,便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任由垃圾堆积成山…… 而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他27岁那年。 一个孩子人生中最美好的10年时光,就这样因游戏而停滞了。 滝沢拳一的故事绝非个例。 去年9月,中国计量大学的校长徐江荣就在开学典礼上告诫新生: 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孩子90%都是因为游戏。 这些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却因一朝沉迷游戏,蹉跎了大好青春,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垃圾快乐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总是在不知不觉间麻痹了孩子的神经,瓦解了孩子的意志力。 最终,让一个本来有大好前途的孩子,沦为了被命运蹂躏却毫无招架之力的“囚徒”。 碎片信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不断退化 作家王蒙曾把现代网络培养出的阅读者称为“浏览手”: 在他看来,“浏览手”们每天敲敲键盘,点点鼠标,一分钟可以涉足15个领域,热门段子张口就来,明星八卦更是如数家珍。 看似什么都知道,但深究下来,不过是流于表面、囫囵吞枣。 现在的很多孩子也是如此。 在一所重点中学当班主任的闺蜜曾跟我抱怨: 现在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快餐信息,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碎片化信息里,逐渐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能力。 让他们看一篇五千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个个吵着说“写太长了,不想看”; 想让他们静静坐下来,一字一句地读完一本名著,那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闺蜜的话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组对比图: 有的人沉迷于碎片化信息,到头来,不仅没能增加自己人生的高度,反而将自己困在了信息茧房里; 而有的人却耐住了性子,在阅读上下了一番苦功,把读过文字变成了自己脚下的台阶。 最终,将自己送往了更高的平台。 身处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孩子获取的信息的渠道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当无数的信息抢夺着他们的注意力时,如何“去碎片化”,培养起专注阅读的习惯成了他们真正需要应对的挑战。 社交媒体摧毁孩子自尊的隐形凶器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有个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像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喜欢。 所以,平日里,她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自拍。 每当发布了新照片,就会不断刷新。 看到只有零星几个点赞时,女孩失落极了,果断删除了照片。 随后,她摆出更加夸张的姿势,用了更加厚重的滤镜,重新装饰了自己的照片,这一次,她果然收获了不少好评。 可还没有高兴几秒钟,一则饱含恶意的评价便浮现在她眼前: “你的耳朵还能更大一些吗?” 这下子,女孩的好心情彻底毁了,她慌乱地用头发盖住耳朵,走到了镜子前,为自己的“难看”的耳朵而伤心落泪。 截至2021年,美国卫生机构统计发现: 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将面临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双倍的风险,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比其他孩子高一倍左右。 社交软件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 他们只看见里面精致的照片、奢侈的生活、完美的容颜…… 却忽略了,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藏着的是无尽的攀比,一旦沉迷其中,留给自己的就只有深深的自卑和痛苦。 在网络上传播的负面情绪,比病毒还可怕 还记得去年夏天,那个直播自杀的18岁女孩依奈吗? 两年前,依奈在一款游戏中将自己的ID改为“拿不到金头就自杀”,所谓“金头”,就是游戏排名前十的玩家所获得的奖励。 但直到赛季结束时,依奈都没能拿到“金头”。 后来,依奈加入了一个游戏相关的群聊。 有群成员认出她后,嘲讽她说要自杀却不行动,还给她起了一个“金头姐”的黑称。 没想到,这一举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了这场网络霸凌的狂欢。 通过攻击、辱骂依奈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积攒已久的负面情绪。 最终,依奈不堪受辱,从自家楼顶一跃而下。 (依奈直播跳楼最后定格的画面) 悲剧发生后,其中一位网暴者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她告诉记者,一开始,自己完全没意识到这是语言暴力。 “在网络上激烈的话看多了,人就容易模糊底线,我以前没那么容易激动的,但在网络上三天两头附和别人骂人,伤人的话也可以随口就来。” 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心理医生史宇解释道:网络的匿名性和网民的从众心理让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传播、扩散。 对自我控制力不足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人能知道,我们那个沉迷其中的孩子会不会是下一个施暴者,或是下一个受害者。 在《我与地坛》的书评里,有位读者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 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 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隐约传来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所谓的“枪”,其实就是孩子因年少无知走错的路,做错的选择,放任自流的坏习惯。 等他们自己明白过来的时候,子弹已然正中眉心,一切都为时已晚。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更不要低估无孔不入的垃圾快乐对这代孩子的侵蚀。 想要让孩子免受伤害,父母们一定要守好这两道“闸门”: 以身作则,立好规矩就坚决执行 前段时间,山东济南,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霸在分享经验时这样说道: “孩子玩手机是管不了的,但老师、家长帮忙保管一下手机还是能有所帮助的。” 网络世界多姿多彩,远比枯燥的书本和习题有吸引力得多,如果指望孩子自觉,他们只会沉迷其中,一步步沉沦。 所以,乔布斯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使用iPad; 比尔盖茨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是,14岁之前绝不允许接触手机,不允许玩游戏。 从来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只有长期督促的家长。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管住自己。 唯有自己先克制住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增强孩子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作家洞见君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有一个堂弟,多年来沉迷游戏,没少跟父母斗智斗勇。 今年堂弟参加高考,成绩刚好够一本线,出分后更是天天打游戏,整日窝在自己房间里酣战。 堂弟的父母很是发愁,希望洞见君能帮忙劝劝。 洞见君见到堂弟后,没有一味批评他,而是建议他出去运动、旅行,总之,就是不要宅在家里。 这不禁让我想起心理专家陈默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件事: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被电子设备包围的世界里,所以现实感很孱弱,只能在网络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和价值感。 对此,父母不妨丰富孩子的生活: 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在现实中多结交朋友,多带孩子爬爬山、逛逛公园。 宁愿让孩子出去疯,也不要让电子设备成为他们世界中唯一的光。 社会高速发展,电子和网络产品层出不穷,不可否认这是时代的进步。 阳光下自有阴影,电子网络的负作用正在孩子们身上逐渐显现,我们的孩子正面临着过去未曾有过的压力和伤害。 某种程度上说,保护孩子不被这个时代的负作用伤害,就是今天家庭教育的最大成功。 点个赞吧,无论任何时候,守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成长的过程,健康又快乐。 |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