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字 |「誰最中國」 封圖|「杨宗海」 首圖 |「牧风」 平凉,从来不是惹眼的存在。 可能很多人对它没什么印象,也说不出它在什么位置,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 但平凉,总归是被偏爱的。 不说那些遥远的神话传说,不说“陇上旱码头”的荣耀,单说只有20几度的三伏天,单说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就已经足够让人心生向往。 当你来到平凉,就会发现,它原是一处尚待发掘的宝藏之地:无名里有深藏的蕴含,低调里有妥帖的安适,默默里有所有具体的活色生香…… 而最终,又汇成一种清凉感,在身上,在心上,轻轻摇荡…… 图|杨宗海 摊开地图,若将整个甘肃省的版图看做是一枚玉如意,平凉便是在这“玉如意”的东南部,链接着最纤弱的部分。其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处三省交汇之处。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片土地必要让渡一部分的平静。历史上,平凉是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无数次裹身沙场;它也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段必经之处,是西出长安第一城,往来长安的商旅僧人使团都会在此停驻,有“陇上旱码头”的美称。 拉远了看,会发现平凉位于神奇的北纬35度线——也是世界公认苹果最好吃的地方,平均海拔在890米到2857米之间,被认为是人类宜居的最佳纬度和海拔范围。 图|杨宗海 再拉开时间轴 ,探向历史的深处,这里还深藏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诞生。“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便在平凉关山的朝那湫。 被闻一多称为“中华民族总先妣”的西王母,也降生于此。其祖祠,就在泾川的回山之上。宋代《重修回山西王母宫颂》载,西王母便是在这里会见周穆王与汉武帝。 这里也是开启中华道源的地方。“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庄子·在宥》)4000多年前,黄帝曾两次来到崆峒山,向广成子求问治国与修身之道。也因此,崆峒山被称为“中华道教第一山”。 图 |杨宗海 回到此时此地。当历史的喧嚣如潮水般褪去,平凉似乎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一种缓慢与平静,只着一身清凉,为自己写下全新的注解。 7月入平凉,浸染周身的清凉让人有一种不真实感。彼时很多地方已进入38、9度,甚至40度的炙烤模式,空气都似凝滞着一般,黏糊糊地蒸腾着穿梭其间的人们。 平凉却是悠哉悠哉的,时有凉风过境,把尚未聚集起来的热意吹散了去。偶有几天夏热,也不过在正午时分放肆一会,太阳弱去时凉意便上来了。 今年6月,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公布了“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名单,平凉是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在平凉,夏季30度以上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20天。以今年来说,目前出现过的最高温也不过33度。 图|杨宗海 清凉的,是平凉的风。那风来自起伏的山峦,来自遥遥无名的时间,亘古如斯地吹着,像是天地间的呼吸,时而细若游丝,时而温柔拂面,时而席卷漫天…… 清凉的,是平凉的绿。在城区,在乡野,在坡塬,在陇山、关山,在泾水之畔,在连绵的梯田……随处可见盎然的绿意。有时不免让人恍惚,这里竟是黄土高原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8%,居甘肃省第二位。 后来听闻,在1978年,这里还是千沟万壑,一片荒原,森林覆盖率都不足8%。不知历经了怎样漫长的坚韧,才将绿意一点一点铺满了这片黄土地,成全了这份独有的清凉。 图|灵鲲 清凉的,是平凉的山。雨过崆峒,碧空如洗,林木滴翠。踏石阶步步行来,看青山莽莽、云海翻滚,听蝉鸣鸟语、钟声悠长,喧嚣远去,心下一片清凉。崆峒山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只是待上一会儿,空气中饱含的负氧离子也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或者走向关山深处,看海拔2500米高峰之上的湖泊,看屹立千年的石窟造像,看一重一重如画卷般铺展的梯田……这里野趣更多,你或会偶遇一条小小的溪涧、一座历经风霜的残塔,或者,一个藏着惊喜的山洞…… 图|大耳朵哈哈 “平时不凉夏天凉”,有人对平凉的名字做这样的解读,倒也是十分准确的。不免想到平凉名字的由来,是1600多年前“前秦灭前凉”的一场战争,取“平定凉国”之意。 从最初蕴含的金戈铁马风起云涌的意味,到如今透露出的平和安宁,或许也暗示着这座小城命运的转变吧。 图|牧风 清凉,是身境,是心境,亦是人生之境。 弘一法师曾写“无上清凉”四字。《楞严经》中说:“甚深功德,无上清凉”。 原来人生行得深了,不过求清凉二字,没有烦恼挂碍,没有躁郁不安,只有自在清明。 何处清凉? 崆峒有道。 想那广成子择崆峒山作为修行道场,除了这里灵气盈满之外,大约也有部分原因是这份清凉。 而轩辕黄帝两次登山问道广成子。第一次,群臣相随,车马浩荡;第二次,却是只身一人,膝行而上。 站在崆峒山下,望着隐入云端的石阶,想象着那两次求道的身影,仿佛看到人生修行的旅程。步步行来,步步放下,心越来越低,人却渐至高处。 崆峒崆峒,空空洞洞,那高处自有清凉。 图|炖刀@小红书 观有,观无,亦是道。 平凉,是佛教东进的必经之地,是弘法僧人进出八百里秦川的桥头堡,因此成为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区之一。 从北魏、西魏、北周到唐、明、清,约1500年的时间,僧侣信众们不止歇地将自己的虔诚绘塑于石窟之中。 于是有了平凉境内大大小小近千处石窟群。如庄浪云崖寺石窟、红崖寺石窟,华亭石拱寺石窟、红山石窟,还有泾川包含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在内的百里石窟长廊…… 图①② 南石窟寺|路客看见@小红书 图③④ 西王母石窟|楚鹏peng@小红书 在这些石窟之中,有的造像精美,或慈悲垂目,或拈花而笑,或肃穆端庄;有的却极尽素朴,只有空空的窟龛——那是僧人们修行的地方。 看留存的造像壁画,有意思,一种极致的信念所抵达的纯然流畅的美;看那空空石窟,也有意思,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引着人走到千年以前,相遇那些虔诚端坐的面容。 不必问此生来生,也不必执着有或者无,此身就是清凉之境。 罗汉洞石窟|路客看见@小红书 此境,此山,也是道。 平凉多山。 认识一位平凉的朋友,说自己几乎一有空就会去“钻山”(山中徒步)。 问,为什么。答,山比人间更清静。 清净地,清凉心。 人近山,则为仙。大约是因为,当人一步步走向山中,便也走出了世俗,走出了内心的重重桎梏,染一身清凉意。 图|闻之 在平凉,总有很多出口,可以把自己放逐到世俗之外,寻找心上的清凉之境。 儒,释,道,或者什么也不必论,随心而已,做舒展的人。 清凉,也是生活的质感。 是慢慢地走。 这座城不大,山中有城,城里见山。走在街道上,常常偶一抬眼间,便见得远方青绿起伏。 天空是清澈的,晚霞很近,云彩在走。心中那一点点躁动就像未积聚起来的夏热,早已无声地消解了。 图 |杨宗海 是好好地吃。 来一碗浆水面吧,酸酸凉凉入口,身心都是畅快的。曾在上海遇到一位老家平凉的阿姨,她说夏天想吃一碗浆水面,却怎么都做不出家乡的酸味,而在甘肃一样的做法,味道就对了。后来想,大概是甘肃的水成全了这一碗面,成为难以复制的清凉吧。 要是没胃口就尝尝酿皮子吧。金黄的面皮,放上面筋、蒜末、醋,最后再浇上一大勺鲜红的辣椒油(平凉辣椒不算辣,以香为主)。酿皮软滑韧,混合酸香辣,加之面筋微糙的口感,胃口一下子就打开了。 要是想要饱腹感就来份羊肉泡。香而不腻的肉汤里,加上大片的牛肉或羊肉,软弹的粉丝已经入了味,再将微发面的馍馍放进去,辅以各色配料。筷子掀一大口放嘴里,真的很满足。 浆水面|国企女孩吃饭日记@小红书 好好地吃,其实是一种心境。不必山珍海味,也不拘多小的餐馆,只是不慌不忙地,仔细吃上一碗面,咬一口馍,却知道了生活本来的味。 在这样的慢慢里,生活不再是一种抽象,一种空空荡荡的无力,而复有了温柔又清凉的质地。 图|牧风 清凉,是平凉的触感,也是平凉的质感;是平凉的生活,也是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这里很适合养老,但我想没有什么适合的年龄,只有适合的心情。当你想要出走,当你想要一份自在与清凉,不妨,来这里住一住。 编辑 |墩墩 -特别鸣谢摄影师- 杨宗海、牧风、闻之、大耳朵哈哈@小红书、 炖刀@小红书、灵鲲@小红书、楚鹏peng@小红书、 路客看见@小红书、国企女孩吃饭日记@小红书 |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