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关注!舒比格的人生:南瓜默默不说话,只是继续成长

2023-05-09 15:24:27| 来源: 新京报|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瑞士]舒比格 著,[德]贝尔纳 图,廖云海 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0月。

每当谈论儿童文学中的哲学意味,总绕不开舒比格的作品。1995年,59岁的舒比格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书。2008年,他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


(资料图)

于尔克·舒比格。(图源:literaturport)

在舒比格笔下,最为人们熟知的是那段关于南瓜的描述:“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个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

这段话正是舒比格人生经历的脚注。哪怕他大奖加身、笔下的故事通达人心,在中、英双语的互联网中关于舒比格的资料都寥寥无几。

舒比格曾中断学业,四处游荡,20岁就出版第一部作品,却停笔直到五十多岁才重新创作,并成为了儿童文学大师。他挑战常规、相信万物有灵、用自己生活的实践瓦解了世俗对于美好生活与成功的定义,并实践出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这样的舒比格,在儿童文学领域提出永恒的哲学命题,让一代代小读者重新认识熟悉到视若无睹的世界,擦亮自己的眼睛。

在本期“写童书的人”专栏中,作者小乙搜集了大量资料,梳理了舒比格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探寻其中没有明说、伏脉千里的意味。看见不同的人生,或许能展现给我们不同的活法。而看见一位杰出的创作者的作品与其性格、经历之间的隐秘连结,让我们得以确信,“人”是有独特性的,创造是人的力量。

撰文 | 小乙

成长不为证明自己,成长本身就是意义

大器晚成的童书作家不算少,但瑞士作家于尔克·舒比格绝对是特殊的一位——直到59岁,他才出版第一部广为人知的儿童文学作品。

在这本1995年出版的故事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Als die Welt noch jung war)中,舒比格用儿童的呓语、孩子的视角去思考世界的形成、物种的由来、语言的概念,一出版便获得了次年的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瑞士青少年文学奖等。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同名篇目被选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

然而,舒比格的前半生在一般人看来极其不着调:少年时中断学业,成年后没有固定居所和固定职业,在国内网站上甚至很难找到他详细的生平。在我看来,舒比格的人生有点像他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最后一篇中所写的:

洋葱、萝卜和番茄

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个东西

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

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

和个头差不多大的洋葱、萝卜和番茄比起来,南瓜是如此格格不入,进而不被理解,甚至被视为空想。然而南瓜不做解释,它只是“继续成长”。它的成长也并非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对成长本身负责。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文版书影。(图源:作者)

1936年10月14日,舒比格出生于瑞士的苏黎世。4岁那年,他们全家搬到瑞士东北部的温特图尔,一个富有艺术、历史和自然气息的,以德语为主要语言的小城。父亲弗朗茨·舒比格(Francz Schubiger)经营一家出版教具与教材的教育出版公司。母亲赫尔曼·舒比格·埃尔琴格(Hermine Schubiger-Elzingre)出生于瑞士中西部的伯尔尼的法语区。因此,母亲在家常常与舒比格,还有他的妹妹厄休拉用法语交流。这让舒比格从小就对其他语言、其他文化、其他地方的人很感兴趣。

刚进小学时,舒比格对学习充满热情,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然而,一位思想陈旧、教学刻板的老师打压了他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让他对当时的学校产生怀疑并感到失望。舒比格在学校越来越不快乐,成绩也一落千丈,最终他选择了辍学。辍学后,他去了一家纸板箱厂做学徒。

在纸板箱厂工作两年多后,舒比格重新到一所私立高中学习。可他只在新高中坚持了一年,很快又开始了“流浪艺术家”式的生活,好像无论是刻板灰暗的学校制度,还是艰苦贫穷的“打工”生活,都无法抹去他对世界的好奇与对自由的向往。他到过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做过园丁、杂工和木匠。在此期间,他开始写作简短的抒情诗,还为温特图尔地区的报纸专栏写游记,包括他在旅行中听到和记下的故事和童话。

舒比格的创作一开始是面向成人读者的。1956年,20岁的舒比格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芭芭拉》(Barbara),这次出版燃起了他作为作家的自觉与骄傲,随后他又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可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舒比格很少写作,那些他自己不满意的练笔也未给任何人看过。

对传统教育与大众规则的反叛

1959年,经过自学努力,舒比格通过了瑞士的高中毕业考试,那年他23岁,是会让大多数人惊呼“太迟了”的年纪。次年,他与一位瓦工的女儿乔兰达·塞德拉斯基(Jolanda Cedraschi)结婚。可他并没有如一般人期待的那样在婚后稳定下去,而是继续过着居无定所、工作更迭的生活。他在瑞士的提契诺州当葡萄种植者,在苏黎世州担任广告文案策划人,还去过西班牙南部……无论怎么折腾,舒比格始终把写作视为自己重要的兴趣,但他的下一部作品还要等待很久才会出版。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插图。

1962年,在第一个儿子出生后,舒比格决定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主修日耳曼语言文学、心理学与哲学。1964年,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1969年,33岁的舒比格完成了探讨卡夫卡《变形记》的博士论文。随后,他进入父亲的教育出版公司待了整整10年。有学历、有家庭、有工作,这一次舒比格似乎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事实并非如此。

在教育出版公司期间,舒比格与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讨论起新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建立一所全新的学校。他倡导学校应该成为一个思想开放的学习场所,让师生们在充满温暖与尊重的环境下探索问题——这也许是自小压抑在舒比格心中的一个愿望。可惜他缺乏商业思维,低估了实际办校的难度,最终还是失败了。

《大海在哪里》,[瑞士]于尔克·舒比格 著,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绘,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1月。

从求学到工作,可以说,舒比格是用人生经历践行对传统教育与大众规则的反叛。在他后来出版的广为人知的作品《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大海在哪里》(Wo ist das Meer,2000)中,他发明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在一个故事篇章结束后,会有一段或补充或评论或延伸的话,往往用其他字体或颜色标示,仿佛作者跳出来忍不住再说两句。

例如,在用一个荒诞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骆驼的眼神总是那么疲惫》后,舒比格在正文之外用一连串孩童式天真的疑问继续写道:

为什么?为什么?数不清的问题,在《为什么》的故事里找不到答案。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麻雀,那么少的独角兽?

为什么影子一见到光就躲?

为什么人看不见空气?

为什么流星总是降落在山的背后?

为什么植物不会说话?

为什么雪花不结果?

为什么没有三只脚的动物?

为什么会有倒霉蛋和幸运儿?

为什么我们醒来后见不到梦中的东西?

当记者采访他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时,舒比格说,作为一个曾经的教育出版公司的出版商,他的初衷是用这种方式去反讽当时教材里常常出现的类似形式,即一篇文章后会出现一些刻板的教育引导。不过,这种评注最终形成了舒比格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说教、不矫情,相反,它让相对一本正经讲述的正文有了一个被打破的口子,让本已天马行空的内容飞得更高,更自由自在。

探索事物的本真,发现“有意味的没有意思”

1971年,在上一部作品出版近15年后,舒比格面向成人读者出版了故事集《展示品》(Die vorgezeigten Dinge)。当时,主营儿童和青少年图书的贝尔茨&盖尔伯格出版社(Beltz & Gelberg)的负责人汉斯·约阿希姆·盖尔伯格(Hans Joachim Gelberg)读到了它,发现书中围绕着日常事物进行了许多充满幻想的变形。例如,一块会呼吸的石头、一棵长着巨大苹果的树、一件可以住进去的衣服。在盖尔伯格看来,其中的一些作品非常适合儿童阅读,随后他将这些作品收录进了自己编纂的儿童文学集子里,并鼓励舒比格为孩子们创作更多作品。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插图。

在舒比格后来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与《展示品》同名的作品,这是一个500字左右的小故事:一个男人将一只土拨鼠放到草地上,将帽子放在旁边。围观的人们想:这只土拨鼠也许可以从石头上跳过去,也许还会走钢丝。于是他们将钱币丢到帽子里,可土拨鼠只是跑来跑去吃草。人们问:“你的土拨鼠到底会做什么?”男人回答:“它能在草地上跑来跑去,不停地吃草啊!”随后,一个农夫将他的奶牛牵到草地上,一个人将他的摩托车停在草地上,还有人搬来了床和沙发。围观的人们一边掏钱,一边到处问:“这些东西能干吗呢?”其他人也陆续回答:“这是一头吃草的牛。”“这是一辆停在草地上的摩托车”……最后,人们坐在沙发上,相互说道:“简简单单的一套沙发也是挺有意思的。”

面对这个故事,成年读者也许会本能地试图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读出一些荒诞,甚至一些反讽。然而,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故事就像他们彼此游戏时会发生的场景那样简单亲切,哪有什么预设的内涵。孩子们既可以围绕着沙发建起幻想中的城市、享受简单纯粹的快乐,也可以诚实大胆地说出事物的本质——“这是一套沙发”。

类似的,舒比格曾写过一个《巨大的面包》的故事,在正文结束后他评注道:把一块面包咀嚼久一点,就会有甜味,但是把一个单词多说几遍,就会变得很奇怪,比如“面包面包面包面包面包面包面包面包面包……”就变得和面包没什么关系了。舒比格似乎只是讲述了一个孩子们都体验过的语言游戏,又似乎在探索事物的本真,他希望读者能“深吸一口气,暂时不动”,直到面包重新变回面包。

《大海在哪里》刘绪源序言书影。(图源:作者)

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曾指出,舒比格的故事里有一种“有意味的没有意思”。这是周作人先生提出的儿童文学的极高标准,是“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满足‘空想正旺盛的时候’的儿童需要——这是一种审美的满足”(周作人《儿童的书》,1923)。正是这样“有意味的没有意思”,让舒比格的作品与充满幻想的孩子、胸中保有赤子之心的成年人天然地契合。

《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周作人 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1月。

在我看来,这种“有意味的没有意思”在舒比格作品中最明显的体现,是他以“无聊”为主题写过的几篇作品。例如,他写一头猪和一个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海边,看着夕阳染红海面,他们忽然觉得:大海真的有一点无聊。这种无聊不是《毛毛》里被工业社会异化了的人类发出的冰冷叹息,而是日常慵懒的停顿,是广阔天地里的空隙,是寻找无聊的小女孩在见到无聊后打出的哈欠,让人会心一笑。

让儿童找到参照点,让成年人读出乐趣

1979年,43岁的舒比格离开了父亲的教育出版公司,并与他的妻子、两个儿子渐行渐远。在10年的教育出版工作中,他曾多次参加心理治疗培训课程,这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方向。

他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并结识了现任妻子雷娜特·贝宁格·舒比格(Renate Bänninger Schubiger)。他们一起为那些陷入亲密关系困境的情侣或夫妇提供咨询。1991年到1992年间,舒比格与妻子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州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小家庭。他们住在一个只能步行才能到达的小村庄里,舒比格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从事写作与园艺工作。

在此期间,舒比格还在进行着为儿童写作的“调试”。在他看来,大人为儿童写作是站在天然不平等的关系上。因此,大人不应该试图跪下来接近儿童,而是应尽量用无遮蔽、客观、天然的视角观看世界。这样,儿童自会找到他们的参照点,成年人也能从文本中阅读出乐趣——这与周作人先生提出的“不要装幼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何其相似。

1995年,已经59岁的舒比格终于出版了广为人知的作品《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在其中,他讲述了许多与“开始”有关的故事——他喜欢“开始”,因为在这一刻,一切都是充满可能的、无序的、模糊不清的。

1997年,他出版了《爸爸、妈妈、我和她》(Mutter, Vater, ich und sie),以8篇笔记的形式写下了小男孩对生活的记录与发问:家庭是什么?思乡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

《爸爸、妈妈、我和她》,[瑞士] 于尔克·舒比格 著,[德]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绘,林雅莉 译,蒲公英童书馆出品,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2000年,他出版了《大海在哪里》,讲述了29个如大海般蔚蓝广阔、如诗人般宁静忧郁、如孩子般无拘无束的小故事。这三本书也成了舒比格的代表作。也许是受到德语文学哲理传统的影响(舒比格将此称为“文学地下水”式的渗透作用),他的故事里包含着许多终极问题,也因此被称为“哲学童话”。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而困惑与好奇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世界困惑最多、好奇最多的孩子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里,都包含着哲学思考的雏形。舒比格正是用诗意的方式还原了儿童的哲学思考,也让成年读者驻足、回望、微笑。

苏珊娜·贝尔纳为《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绘制的插图(来自苏珊娜的博客https://rsbuecher.blogspot.com/)

苏珊娜·贝尔纳与于尔克·舒比格,他们都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图源:literaturport)

2008年,尽管出版的童书数量不足10本,舒比格却获得了童书界的至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奖。当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向他发去通知时,舒比格正巧离开家去奥地利参加读书会——尽管已经72岁高龄,他依旧保持着自由自在的习惯,他没有手机,也忘了告诉妻子他的酒店地址。最终,还是他的朋友弗朗茨·霍勒(他与舒比格用接龙讲故事的方式合著过一本小书《当世界还不存在的时候》)回忆起他曾经提过某个酒店。妻子给酒店打电话,可舒比格还没回来,于是侍者提出可以写一张便条。当舒比格终于回到房间时,看到一张纸条从门缝里飘来,上面用彩色大字写着:“祝贺你!荣获安徒生奖!”仿佛孩子的生日聚会邀请函。这个奇遇简直是舒比格人生的一个绝妙注脚,透着古朴又梦幻的感觉。

《当世界还不存在的时候》,[瑞士]于尔克·舒比格[德]弗朗茨·霍勒 著,[德]尤塔·鲍尔 绘,王泰智 沈惠珠 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7月。

在颁奖典礼现场,舒比格讲述了他写过的一篇关于《小女孩和幸运》的故事:小女孩出门去寻找幸运,但是她在道路的每个分岔都选错了。当到了路的尽头时,她发现那里停着一辆绿色自行车,于是她骑上自行车回家了。

舒比格说:“我相信幸运的事情会以迂回的方式降临到我们身上。”在充满选择的道路上经历了变换不定的人生后,他回到了最初的向往——为成年人和儿童写作。即便已经七十多岁,他依然相信自己是一个“初学者”。

2014年9月15日,这位诗人、哲人、为儿童写作的成年人、“做白日梦的智者”在瑞士苏黎世病逝。想来他已骑着那辆绿色自行车,开心地回家了吧。

参考资料:

1.舒比格维基百科

2.舒比格个人生平

https://www.literaturport.de/lexikon/juerg-schubiger/

3.舒比格在IBBY的发言

https://www.ibby.org/index.php?id=884

4.海德堡教育大学阅读中心策划的"对话中的儿童文学"之舒比格访谈

https://www.ph-heidelberg.de/fileadmin/user_upload/deutsch/Lesezentrum_Archiv/Hefte_06-10/schubiger.pdf

5.吴侨纭.如何在字词中想象与思考——于尔克·舒比格作品初探[D].台湾:“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2014。

撰文/小乙

编辑/王铭博

校对/付春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1. 最近更新

Powered by www.firstproduction.net  第一产经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9© 2013-2017   联系我们:939 674 669@qq.com